国内钢铁PMI指数两连升:指数仍然偏低显示行业缓慢恢复
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最新报告,2022年9月国内钢铁PMI指数为46.6%,环比回升0.5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环比回升。报告称,这显示钢铁行业运行有所恢复,但指数水平仍然偏低,表明钢铁行业恢复较为缓慢。分项指数变化显示,9月份,钢铁市场需求有所恢复,钢厂生产小幅回升,月内钢铁价格先抑后扬,但整体低于上月水平,原材料价格整体小幅下跌。预计10月份,钢材需求有望继续恢复,钢厂生产或保持上升,钢材和原材料价格可能有所回升。
报告分析,9月份,国内钢市需求较上月有所改善,市场情绪也有所改观,但需求水平不及往年同期。而钢厂生产方面,一方面,需求端改善对企业生产有所带动,另一方面,市场传言明年压减粗钢产量将以今年产量为基数,因此企业抓紧生产以提高基数。生产指数为47.9%,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
不过,报告指出,虽然供给端有所回升,但指数水平仍处于50%以下,处在收缩区间,且产量增幅也相对较小,表明钢材市场供应恢复较为谨慎。
报告对10月份钢材市场需求持乐观态度。报告提到,从往年经验看,由于气温适宜作业施工、四季度经济冲刺等因素,10月份钢材需求端经常较9月份稳中有升。今年9月末时钢市成交放量表明企业对于国庆节后的需求有所期待。
此外,从行业来看,随着稳投资政策进一步实施,加上天气进一步转凉对于下游工地施工更加适宜,基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房地产行业当前已处于相对底部,短期继续大幅下滑概率不大,因此对大宗商品市场也有一定的需求韧性。
不过报告也提醒,10月中下旬北方部分地区气温下降较快,局部地区钢材需求或将有所放缓。
专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下半年钢材需求有望保持复苏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北京报道
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严峻复杂。特别是二季度以来,钢铁需求整体偏弱,原材料和燃料价格高位运行,钢材价格大幅回落,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钢铁行业和企业要如何应对目前的困难局面?针对当前钢铁行业市场波动及未来走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范铁军。
范铁军认为,当前钢铁市场出现供需错位,应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控制生产节奏,今年全年的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将是大概率事件。随着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下游行业逐步复苏,下半年我国钢材市场需求也将好于上半年,供需形势有望得到改善。
行业脱困亟需主动控产
《21世纪》:你认为目前钢铁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下行压力?
范铁军: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严峻复杂,钢材市场呈现“需求持续减弱、库存不断上升、价格快速下跌、利润大幅下滑”的运行态势。特别是二季度以来,国内多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是上海为主的华东地区和北京为主的华北地区受到较大影响,造成钢材市场需求明显低于预期,进一步加剧钢材市场供需矛盾。
在此情况下,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控制生产节奏,是短期内全行业能够快速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从钢材供给侧看,面对今年二季度市场变化,各钢铁企业通过停限产、合理安排检修等措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铁、钢、材的产出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7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6.09亿吨,同比下降6.4%;7月,全国日产粗钢262.68万吨,环比下降13.15%。
从钢材需求侧看,由于第二季度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受影响较大,下游主要用钢行业多项指标同比负增长,特别是房地产、工程机械、家电等行业,钢材市场需求低于预期。若不考虑库存变化,1-7月钢材消费5.52亿吨,同比下降6.8%。
《21世纪》: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多次明确,今年将继续开展粗钢产量压减工作。7月份全国粗钢日产已经创出了近三年以来同期水平的最低值,就目前情况看,我国粗钢产量是否已经进入到了下降周期?
范铁军: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节奏放缓,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加大国际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下游行业需求低于预期,钢铁企业通过减产止损以避免亏损面继续扩大,这是粗钢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叠加环保限产和国家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的开展,今年全年的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将是大概率事件,而且下半年的减产压力将小于去年同期。
接下来,钢铁行业宏观层面政策仍将保持不变。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钢铁行业发展的主线,严格落实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用地、产业政策和产能置换等相关要求,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新增钢铁冶炼产能,严肃查处各类钢铁产能违法违规行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已化解过剩产能复产。
在粗钢产量压减方面,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差别化政策。在重点区域上突出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在重点对象上突出压减环保绩效水平差、耗能高、工艺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的粗钢产量。
下半年有望改善供需矛盾
《21世纪》:“金九银十”的钢市旺季临近,钢铁行业的供需矛盾,能在下半年得到多大的缓解?
范铁军:在国家稳增长的目标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复工复产的推进,钢材需求将逐步释放,基建发力将对钢铁需求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地产出现交付风险的情况下,房地产、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消费恢复仍有不确定性,钢材需求改善或将不及预期,钢材价格水平有望跟随需求有效释放震荡上行。
随着国家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逐渐发力,下半年下游行业需求总体保持复苏态势,预计将好于上半年。
从房地产行业看,下半年我国将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房地产投资有望企稳。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目前多地重大项目建设已进入投资放量加速期,下半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投资增速将达到10%左右。
从机械行业看,得益于国家采取的相关积极措施,机械行业复工复产趋势好于消费市场的复苏,5月运行情况好于4月,6月好于5月;乐观估计,2022全年机械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有望实现5.5%的增长。
从汽车行业看,7月份我国汽车产销环比分别增长31.5%和29.7%,结束了下降趋势,回暖信号强烈。下半年,购置税减半政策的效果还会持续显现,乘用车市场回暖势头也会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将保持稳定增长。
综合判断,预计2022年全年钢材消费量呈现小幅下降态势,但仍将保持高位。
随着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下游行业逐步复苏,下半年我国钢材市场需求将好于上半年,环保限产、粗钢产量压减等政策仍将持续发力,对供应端将产生一定影响,供需形势有望得到改善。
《21世纪》:目前的钢铁行业低迷,是否将会带来新一轮行业兼并重组?
范铁军:行业发展经历的困难时期越长,产业格局的变化可能就会越快,这是市场发展规律决定的。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对外采购原料无话语权、对内钢材市场竞争无序,这是制约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之一。这种发展格局必须改变,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钢铁强国。
钢铁业通过战略性重组,并进行有效整合,可有效解决钢铁行业发展的三个问题:一是可通过行业自律实现产需动态平衡、市场稳定;二是可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三是可集中采购,获得国际铁矿石市场采购的话语权。
从长远来看,钢铁产业格局发展方向必然是形成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专业化领航企业,以及通过钢铁企业集中地区的区域性重组形成区域优势企业。钢铁企业应充分认识这一发展趋势,做好应对准备,积极主动谋划重组整合。
“双碳”之下更需关注能源安全
《21世纪》:最近夏季高峰用电负荷屡创新高,多地也对以钢铁为代表的高载能行业进行了有序用电的限制。随着未来电炉炼钢比例的逐渐提升,应该如何保障钢铁行业终端用能和生产的稳定?
范铁军: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原因,中国钢铁流程结构一直以长流程为主导,2020年我国电炉钢产量占比仅10.4%,与世界平均水平30%左右、美国近70%的比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双碳”背景下,流程结构调整是我国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未来,随着废钢资源、电力等支撑条件逐步完善,工艺流程结构调整是必然趋势,但调整周期可能会较长。预计中国电炉钢比例从10%提高到30%,需要耗时25-3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必然伴随着持续波动和调整。
因此,保障钢铁行业终端用能要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开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钢铁企业主要能源消耗为煤与焦炭,用能结构中电力仅占6.3%,而电力消耗中绿电比例现状不超过1%,新能源总体利用水平仍较低。钢铁企业拥有大面积可用于光伏发电的屋顶,同时钢铁企业是用电大户,十分适合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推荐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安装形式,所发电力自发自用,用于日常生产,既能体现节能降碳理念,又能提供绿电供应。
二是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当新能源的比例越来越高时,因其波动性、间歇性,源网荷储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负荷用户,在未来新能源发电侧灵活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钢铁企业必须要深度参与到系统运行的调节中来,并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充分挖掘用户侧的灵活性潜力。
三是提高钢铁企业自发电比例。钢铁工业近年来自发电水平提高很快,2021年我国钢铁行业自发电率为54%,但仍有较大潜力。根据殷瑞钰院士提出的钢铁“三大功能”理论,即“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和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在未来循环经济中,钢铁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钢铁联合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只买煤,不买电”。据理论计算,无焦化的钢铁企业自发电率可以做到80%,有焦化的可以做到110%。这几年不少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已证明这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钢铁企业应继续提升余热余能利用效率和自发电比例,在降低能源直接消耗,实现低碳生产的同时保障自身电力供应。